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
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。近年来,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逐年升高,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究其深层原因,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,与其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。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。
一、原生家庭和心理健康的内涵
“原生家庭”一词在最近几年被提及的越来越多,也更受到广泛的关注。原生家庭其实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。儿女还未成婚,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。原生家庭一般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。家庭的氛围、生活的习惯、家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子女有一定的影响。
二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
每个人自出生在家庭里的时间少则10多年,多则20几年,家庭对子女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(一)家庭氛围的影响
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。提到家庭氛围,首先应该是家庭结构。正常的家庭结构一般来说比特殊家庭结构的氛围好。目前,大多数家庭是正常的两代核心三口之家,随着二胎、三胎的到来,有些则是四人、五人的小家庭。也有部分家庭是三代同居的家庭。极特殊的情况,也存在单亲家庭、领养家庭、孤儿家庭、重组家庭等。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,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几率较大,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几率较高,性格敏感孤僻的比例较大。
其次是父母关系。父母的关系对子女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。父母的关系也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。父母关系和睦,相互尊重互相爱护,家庭关系比较和谐,家庭氛围相对温馨。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长大的学生,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关怀,心理较健康。父母关系不和睦,经常吵架打架,舞枪弄棒,家庭氛围鸡飞狗跳,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学生,往往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较高。
再者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。父母对子女给予足够的爱与尊重,父母懂得倾听,正确引导,子女信任父母,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学生学会爱与尊重,自信且友善,心理健康水平较高。
(二)教养方式的影响
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父母的教育养育的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。如果父母运用正确科学的教养方式,从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培养子女,从小就给子女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。当然,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圣人,都会运用正确且科学的教养方式。在父母教育培养子女的过程中,大多会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,总结出自己的人生经验。例如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对于70、80年代出生的人或许有用,但对于90、00甚至10年代出生的人未必有用。棍棒使用的不当,还会造成心理不健康。不同的家庭氛围,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。
三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
(一)个人层面
1、正视原生家庭,理性分析问题
原生家庭一般来说是落后于个人后期发展的。没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是凤毛麟角。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。大学生要正式原生家庭,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的问题。原生家庭是不能改变的。大学生应该要跳出自己的原生家庭,接纳原生家庭,理性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,对症下药,将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转变。
2、寻求外界帮助,开展心理辅导
对于不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,要勇于寻求外界的帮助,例如父母、老师、心理咨询中心乃至医院。当原生家庭的问题已经产生长期困扰时,不要耻于让大家知道,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在专业人士的心理辅导下,吐露心声,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帮助。
(二)家庭层面
1、加强沟通交流,增进彼此了解
从家庭的角度来说,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,不应该将教育的职责全权拜托给学校、老师,家长也是学生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家长应保持与学生的联系,定期沟通交流在学校中的学习、生活以及心理变化,了解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,及时沟通交流,进行开导。
2、寻找问题根源,积极主动改变
家长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,应该多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,做孩子的朋友,与孩子统一战线。同时,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,家长也应该多反省自身,考虑是否是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了困扰,积极寻找问题根源,从根源解决问题。在处理问题时,家长不能因循守旧,要善于改变,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,共同前进。
(三)学校层面
1、关注学生心理,建立个人档案
高校应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。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,实时跟踪关注。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测试SCL90量表,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进行初筛。大学生辅导员应定期与学生进行談心谈话,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,了解学生的诉求,深挖问题的根源,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原生家庭的问题,及时整理归纳更新个人档案。
2、加强心理教育,完善服务体系
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心理健康公选课,成立心理健康中心。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。一方面,要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途径,加强宣传的效果,使每位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。另一方面,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团体辅导、个人咨询活动,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,及时介入,帮助其疏导心理问题。再者,高校应整合社会资源,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,组织开展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活动。
3、保持紧密联系,实现家校联动
高校要时刻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,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教育,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引导。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,高校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,与家长深入沟通,探寻问题根源,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,双管齐下,一同引导教育学生。